平台簡介

關於我們

依據目前開發商預計採用的風力機容量推估,2025年時我國海域將約有600座以上的離岸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海上。完工商轉後,運維服務在地化將是確保離岸風場長期穩定發電的根本,可同時達到效率與成本的最佳化。因此,產業合作建構在地運維技術與服務方為離岸風場永續發展的根基。

離岸風場維運營運各階段的採購需求將橫跨不同產業,為推動台灣風電運維產業在地化,將建造台灣風電運維產業供應鏈平台,以加速台灣離岸風場運維產業鏈之整合,提供開發商和運維業者長遠合作基礎。

風電供應鏈推動平台主要功能為連結開發商,大型承包商與國內廠商的合作橋樑。平台成立宗旨為整合離岸風電的運維產業鏈供需、建立台灣中小企業與開發商主動對話的合作機制,並透過平台的運作,鏈結離岸風場維護營運各階段的採購需求,有效串聯所有資源,提升台灣在地業者國際競爭力與知名度。網站將整合離岸風電運維產業鏈供需資訊,持續提供風電運維產業技術鏈結與服務,至2025年離岸風力發電完成商轉後,提供風電產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產品與運維服務,滿足人員所需之食衣住行等日常民生需求,並提供當地中小企業與開發商主動對話的機制,鏈結離岸風場維護營運各階段的採購需求,提升在地業者國際競爭力與知名度,落實運維產業在地化,提升我國產業技術能力與實績,帶動高薪就業機會。

運作團隊

行政院於106年核定的前瞻基礎綠能公共建設,於高雄興達港設置「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由經濟部能源局規劃,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執行,成功導入Maersk Training、MARIN等國際一流技術團隊。

創新專區中「海洋科技產業人才培訓及認證中心」與國際知名訓練中心Maersk Training合作,建置國際風能組織(GWO)認證各項離岸風電訓練課程,專區內有8位經GWO認證專業講師組成的教官團隊,提供10項專業課程,16個GWO課程模組,包括基礎安全訓練(BST)及基礎技術訓練(BTT),進階救援訓練(ART)及進階急救訓練(EFA)及葉片修復(BP)等專業課程,提供完整離岸風電訓練服務,為國際級海洋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同時與多國內外知名廠商(如西門子、沃旭)簽訂客製化課程,提供產業實習機會,將成為亞洲地區離岸風電人才培育機構重鎮。

創新專區中「海洋創新研發中心」則將引進國內外業界及法人能量,投入於水下載具研發、海洋防蝕技術、海生物資源、運維技術等領域,建置離岸風電相關技術測試開發,帶動南臺灣海洋科技研發產業,並切入國際供應鏈市場,提升我國綠能產業製造能量與附加價值,加速推動臺灣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加入我們

  • 風電供應鏈推動平台歡迎更多優秀在地中小企業加入,促進上下游供應商緊密合作,形成強大的供應鏈,建立長久的夥伴關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跟產值。
  • 專屬且首創:
    此平台為台灣首創離岸風能發電產業商業平台,立刻加入將可成為台灣風力發電運轉先驅,掌握最新趨勢與產業相關訊息。
  • 把關與監督:
    此平台由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指導的堅強管理團隊把關監督。
  • 推動在地化:
    風能產業相關所需資源陸續到位,化產業發展藍圖為實際,並以「在地化」廠商作為優先配合的篩選機制,兼具保障及監督雙重功能。
  • 商機無限大:
    由運維港的工業鏈連結,到人員生活機能所需食衣住行等民生層面,涉獵廣泛,可創造無限商機。
  • 資訊透明化:
    以資訊透明、公開、公平為原則,供需雙方可透過平台直接徵詢、鏈結及對話。
  • 走向國際化:
    供應商除了向開發商推銷本身企業資訊,也可向其他供應商廣泛拓展企業鏈結,提高在風電產業供應鏈的曝光度與知名度,進而走向國際。
  • 快速且直接:
    開發商可透過平台快速且直接聯繫在地供應商,省去尋找的時間。